吴大哥娱乐网 明星 《天下长河》开分8.4,演员演技排座次,罗晋第五,梁冠华第二

《天下长河》开分8.4,演员演技排座次,罗晋第五,梁冠华第二

历史正剧终于杀回来了。

说杀回来,自然是落寞过。

这个在国人记忆里印象深刻的类型,巅峰期出现在1990年代和新世纪的前几年。在那几年,国产历史剧集体交出答卷,《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和《汉武大帝》这三部历史大剧,可以说是当年历史剧的三座高峰。

但2006年湖南卫视作为开年大剧播出的《大明王朝1566》收视惨淡后,历史正剧的黄金时代宣告终结,这些年历史剧的集体形象早已崩塌,能够获得观众认可的如凤毛麟角。而大多数的观众,对那些国产历史正剧的高光时刻,早已忘却。

所以当15年后,湖南卫视再次播出一部连女主都没有的历史正剧,没人敢肯定,剧集能拿下怎样的成绩。

但剧集就是安安静静地爆了——《天下长河》。

在一众老戏骨的加持下,这部历史正剧收视率稳居卫视第一,并且收视相当坚挺,累计播放量已破4亿,全网讨论度屡创纪录。评论区随处可见真情实感的历史剧粉。

豆瓣开分8.4,在近期国剧中绝对算极佳口碑了。

如今故事已经全面展开,剧情也渐入佳境,三条故事线,平行讲述,如同三军突进,气势如虹。

庙堂线:康熙如何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开展治河大事。

群臣线:借索额图与明珠之间的党争,展现斗而不破的官场现状,呈现一场康熙年间的官场现形记;

治水线:也就是故事的主线。

全剧以治河为经、以君臣官场为纬,男主在这场官场浮世绘中完成对治河大业,也完成对民生社稷、对正义价值的叩问,故事有正剧的苍凉基色,也有古早戏说式的喜感。

最后全剧探讨的其实是一个古今皆宜的问题:面对重重掣肘、利益纠葛,怎么把一件好事做好?

因为办好一件事,最困难的从来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是怎么让不同的人参与做事而不是碍事,最后把事情办成。

所以靳辅陈潢快马走天下,徒手测黄淮,在冰雪初融的河道上实现理想易,对付挡在治水路上的党争、腐败、混账官员难。

随着故事大幕拉开,康熙、索额图、明珠、徐乾学、高士奇等历史人物纷纷粉墨登场。情节就像击鼓传花一样,在戏骨们飙戏之间不断上演新的剧情。

我最喜欢的,也是剧中演员们的飙戏时刻。

全剧既有奚美娟这样的影后,罗晋这样演技够硬的中生,有梁冠华这样公认的老戏骨,也有过去不是那么有名,观众连名字也叫不上的演员,但拼起演技,很少有人是他们的对手。

黄河奔流到海,不再复还,但历史剧却重新在国剧江河里翻滚起新的浪花。

是时候看一下,每朵浪花里,都有怎样的精彩。

陆思宇绝对是本剧最大的惊喜。

这位演员出道已久,《破冰行动》《大军师司马懿》他都演过,但很多观众印象最深刻的是《心居》里他演的渣男。

之所以说他是最大惊喜,是因为在《天下长河》中,他的表演如同剧中角色境遇一样一日七迁,高士奇被他演得神采飞扬,场场戏都精彩,太厉害了。

高士奇这角色,出身贫寒,善谋略、聪明、自视能为帝王之师,事实上他的才能也配得上,同时又复杂、多面。他和徐乾学看似与治水无关,但实际上他们的存在是治水的重要一环。

高士奇本是落榜举子,一度在街头算卦为生,就算被索额图招入府后也只是做代笔,满腔抱负无处施展,被索额图倒吊着胖揍一顿之后,转投明相获得引荐,从此飞黄腾达成为高相。这场戏值得一提,看得出演员眼睛已经充血,拍打戏他们是认真的。

高能一夜飞升,是因为只有他能看透帝王的“平衡术”,又看透了索额图和明珠之间斗而不破的格局,终于凭在权谋上的高段位,让自己这个金子发光。这样的角色通常并不讨好,但陆思宇把高士奇这个全剧最聪明的人物演得丝丝入扣,引人怜悯。

一日七迁那场戏,得到圣旨的那一刻,他先是懵,问:“我这不是在做梦吧?”听到太监谄媚的一声“高相”,得偿所愿的快乐逐渐涌上心头。

他喜极而泣,双手颤抖地捧着圣旨,一遍又一遍的确认,心旷神怡又生怕这一切只是美梦。

一直到看到大哥徐乾学,他抱住这个大哥不停地大喊着“一夜就到了头了”。

哪怕不喜欢这个人物的观众也无法不被陆思宇的表演打动,因为人性是相通的,从被好消息震惊后的惶恐、迷茫,到喜极而泣,再到旋转跳跃,他层层递进的表演看得人不由自主替角色感到欣喜,这是演进观众心里了。

从粗衣举子到内阁中书,观众对他的印象原本也就是得志的弄臣,认为从此南书房就真成狐狸窝了,两只老狐狸和一只小狐狸斗智斗勇。

但拿下阿席熙这出大戏改变了很多人的看法。

这大概是《大军师司马懿》之后国产古装剧最令人酣畅淋漓的一场大戏,节奏、镜头、调度、场景、配乐都很完美,台上台下暗潮涌动,演员之间的对手戏惊艳无比,一出《惊梦》大戏,高士奇是整出大戏的戏眼。

靳辅、陈潢这两位做实事的,被两江总督阿席熙的“拖”字诀逼得没办法,康熙好不容易从孝庄那里化缘化来的五十万两安抚银子,被阿席熙给扣下,迟迟不下发,眼看着三万多拆迁的流民无家可归,随时可能激发民变。

徐乾学本是奉命去调解,结果果断站到了阿席熙在这头,关键时刻高士奇宛如奇兵天降,以两江巡阅钦差的名义,要求清点两江库银。

陆思宇刚开场的时候表情一脸轻松,又是询问吃喝又是调侃应酬,观众还以为又是一个徐乾学。

结果晚宴上昆曲班子开唱观众才和阿席熙一样明白,好一个厉害角色。

利用靳辅河道衙门的河兵,迅速控制住局面,拿住阿席熙私借民间银两的证据,完成反杀的瞬间,陆思宇收回笑容后这个微动作,裂开的嘴角划了一个圈,瞬间变成怒脸,又变成微笑。

谈笑间把事情办了,就在这一个微表情上体现出来了。

取出康熙御赐的令牌那一刻,陆思宇更是神采飞扬,那份不怒而威的霸气,被演绎得活灵活现。

台上唱着《惊梦》,台下他手执令牌笑看风云,狂生是他,救兵也是他,白也是他,黑也是他。

最终,五十万两安抚银子及时下发给了三万流民,但高士奇不但没有清算阿席熙,反而将自己收集到的证据还给他,还假装帮他摆平了云南贩卖私铜的事情。

看似拉拢阿席熙和而他背后的索额图,实则是看透了康熙的心思,康熙的目的是要治理河道,为靳辅扫清障碍,但黄河流经的不止两江之地,如果靳辅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搞这么一出大戏,那事情就不用办了。

所谓成君之事,为君分忧,高士奇的做法是抓大放小,可谓妙极。

但这个角色的高光时刻还没结束, 三藩彻底荡平之后的一场戏,高士奇瞬间成诗,还不忘往康熙的枪口上撞,康熙不怒反喜,对高愈发另眼相看。

因为皇帝拔擢高士奇不仅是用来制衡明珠和索额图,也是为了打破南书房唯他马首是瞻的陋习,高士奇看似不顺皇帝的意,其实这么做才是真正顺了皇帝的意。

他极尽察言观色之能,审时度势、左右逢源,带着市井小人的精明,却又深谙政治纵横之术。

寒门三兄弟的性格、志向不同,走向对立面是不可避免的事,并且三个人物命运和治水的时局命运,紧密挂钩。

正因为陆思宇超出预期的发挥,让三兄弟的宿命感更强了。

赵麒饰演的徐乾学,又是本剧另一个惊喜。

如果换一个演员来演徐乾学,肯定是另一个效果。因为赵麟的个人演绎风格太独特了。

他塑造了一个无能、软弱、可气又让人讨厌不起来的角色,人物的“狗仗人势”和“谄媚怯懦”因为掺进了喜剧人形象,让人又恨还好笑。

这个人物从入仕途就各种攀附,但“探花,我们这最不缺的就是探花。”

徐乾学最大的智慧便是,见谁都怂,以怂见长,所以剧中陈潢对徐乾学说,如果不是看你是我大哥,我恨不得抽你嘴巴子。

这个角色寄予了主创对封建官场的思考,三兄弟中,高士奇有治世之才,陈潢一身治河本领,反倒是只会死读书但有钱疏通关系的徐乾学中了探花,还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

正是因为有了他,观众才看到一幅烂到骨子里的大清官场众生相。

原本这样的角色也不会有太大的存在感,但徐乾学受命审金文祥这场戏,却因为赵麟的演绎,让角色彻底升华,对方一幅 “我敢说您敢听吗”的表现,结果审讯的和犯人画风仿佛颠倒,整场戏又好笑又讽刺感十足。

他被索相找去深夜问话,“听说你说你不是我的人”,假模假式地表白说“我说了我就跳下去”,索相和身边人都不拦他,这小人嘴脸也瞬间又多了几分喜感。

虽然这个人物一路腔作势狐假虎威,但看他牵着小毛驴哭哭唧唧,观众又像陈潢一样忍不住原谅他,因为演员捕捉到了角色之外的东西,那就是人性。

扮猪吃老虎也好,一怂到底也罢,都是人性的一部分。

赵麟把人物那份官场沉浮和低人一头的无奈和小心机,展现的恰到好处,让这个角色,刚开场就渐入佳境,也让观众更加好奇,三兄弟最终的命运走向。

目前三兄弟中命运最确定的,恰恰是主角陈潢,就是含冤而死。

尹昉演这个壮志未酬的人物演技很容易被忽视,但演这种道德零瑕疵的角色其实很难,因为他自己要信他演的角色,更要让观众相信,在这个日趋复杂的世界里,这是很难的。

而36岁的尹昉眼中,始终有一团火。

陈潢自称河伯转世,有才华、热血、无私,全剧这么多人物,只有他敢时时刻刻为百姓说真话,但缺点是冲动、自我、情商低,一言不合就开启无差别怼人模式。

这种角色,演得力道不够,会让角色流于表面,凸显不出个性;用力过猛,又适得其反,甚至让观众讨厌。

细看尹昉在剧中的表现,显然在两者之间找到了平衡。

我尤其喜欢他和黄志忠的对手戏,黄志忠演的靳辅在剧中有个争气的儿子,全家也不把陈潢当外人,儿子管他叫二叔。但靳辅其实是把陈潢当挚友又当儿子教。

康熙通过自己的话语告知靳辅,之所以不给陈潢官职,是因为他在朝堂之上,总是你啊我啊的,指指点点,容易被大臣们弹劾,说的时候一脸无奈又满是宠溺。

就算有皇帝撑腰,陈潢还是太冲动了,他有忠臣之勇,可字字句句是机关枪。

有场戏是靳辅劝陈潢做事不要过分冲动,不要给别人提供靶子,陈潢犟嘴,靳辅气得高血压飙升,说“你不怕死,我死过一次更不怕,但只有克制才能把事情做好,你受不了就继续考科举去”。

陈潢听完就道歉,靳辅又赶紧说自己说太过了,观众深感这个“爹”也是不好当。要让孩子知错,又不能说太狠。

虽然经常惹祸,但观众不可能讨厌这个角色,因为全剧最干净的灵魂,就是陈潢。

他耿直的性格不适合“做官”,在治水的道路上势必会遭遇挫折。但他敢于直讽康熙手下的那群官员,完全是站在百姓一面,为人单纯又可爱,会被阿席熙和徐乾学气得直锤树,也会在冰天雪地,风餐露宿的勘测中,心驰神往。

他和靳辅在冰原的星空下谈心,靳辅问陈潢真的不求功名吗,陈潢说他有功名之心,还很大。他陈潢要的是和大禹、李冰一样,让后世将他们的名字和这条河连在一起。

无论他怎样负才傲气,这份赤诚的心性,都让女性观众想把他抱在怀里。

可是他自称“河伯”转世,生来属于河流,像黄河的流水一样自由,命运也注定归于历史的长河。

陈潢若没有早逝,黄河治理还真有可能成功,但历史不会给他机会。

尹昉把人物演得越打动人心,人物的结局越是震撼人心。

尹昉对角色的理解和诠释,我认为配得上“演技派”三个字。

我直接说了吧,第一,很多人认为罗晋没有演出康熙一代雄主的气魄,还是《鹤唳华亭》那位唯唯诺诺的皇太子形象。

第二,对于这种说法,我完全不同意。

争议的起点是罗晋过去饰演的角色,无论当代古代的,都以儒雅个性为主,基本和霸气不沾边。

所以看过陈道明和焦晃版康熙的观众,不用看就会认为罗晋不适合演康熙。

但善于选角的张挺为什么选了罗晋演康熙?因为导演和演员要的都是不一样的康熙帝。

故事开始时是康熙23岁,我倒认为23岁的康熙应该更接近罗晋表现出的状态,而不是过度成熟冷静。

而罗晋用自己的理解,演出了一个睿智、有城府、顾大局、有改革魄力、惜才、强势的康熙。

我也不认为罗晋没有演出康熙的帝王心术。他演出来了。

有场戏是靳辅陈潢的治水刚开始,大臣们就在朝堂上挨个下跪说他们扰民,又说他们怕他们贪腐,总之就是不让干。

一开始听下属发言,罗晋微微颔首、若有所思,眉头微蹙、攥紧拳头这些小动作,已经有一种蓄势待发的感觉。

听到一半罗晋忽然爆发,瞬间起来但又强行压抑的怒火,仿佛瞬间燎原,一句“什么叫任劳任怨”,惊得刚才还振振有词的官员大气都不敢出。

这眼神和动作里,怎么不是帝王霸气?

现在很多观众认定了陈道明、焦晃演的的才是康熙应有的气度,但历史上这个阶段的康熙不是霸气不够,是没到时候。

有场戏是康熙拿到了王光裕自杀前所记录的百官贪腐账本,却看都没看当着百官的面一把火烧了,这就是为了平定三藩“稳大局”。

但仔细看你能感受到人物的变化,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平定三藩后,罗晋的演绎明显霸气不少。

有场戏是康熙借着训太子摔倒:让他自己起来!谁扶他就拖到宗人府打死。

吓得索额图、明珠和高士奇心惊肉跳,赶紧纷纷表决心。也让观众感受到,帝王之怒的可怕。

但罗晋演得最好的地方,我认为是演出了别人没演过的康熙的理想主义。

他邀陈潢治理黄河,陈潢道“自古事功易,成功难。成功易,终功难。慎于始者必谨于终”,康熙回他自己也许不了什么但承诺和他共进退。陈潢看到康熙的决心,大谈特谈治河之道,康熙听得忘我又动容。

还有一场戏是险些被冤枉斩首的靳辅进宫面圣,他抓紧靳辅的手泪流满面,这场戏两人不似君臣,更似在治水中风云际会相知相遇的知己。

黄志忠和罗晋在《鹤唳华亭》中的表演就够虐心,如今君臣父子对调、表演依旧动人。

所以如果说罗晋没有演出一个陈道明、焦晃版的康熙帝,我认,说他演的不是康熙,恕我实难认同。

古代君王的影视形象,怎么可能只有一个?后来者演得跟前人一样,那干脆别演了。

公磊饰演的明珠,令人眼前一亮。

不管是状态还是气场,既有一股察言观色的喜感,还有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

张挺是真的敢,让这个演惯黑老大的演员,在剧中承担喜剧人的作用,不管是他和康熙、还是索额图的互动,都透着一股浓浓的诙谐之感,尤其是他和索额图斗嘴,阴阳怪气扯头花,仿佛《纪晓岚》的既视感。

但公磊演明珠,其实用了两种方法来塑造这个康熙朝名臣。

一是像舔狗,察言观色,进退自如。

这部分,公磊的演绎手法、节奏、画风都有类似的“轻喜剧式”处理,与梁冠华搭在一起,真有化学反应,看得是真快乐。

哪怕是独角戏,比如出场在雨中疯狂转圈刻意淋雨,营把自己塑造成冒雨为百姓匆忙奔走的贤臣。

一个转圈动作,瞬间写出角色的油滑心机,又好笑又欠揍。

但还有一面,是鹰犬。

一个眼神,观众就能感受到那种,寒气。

公磊的演技,果然绝不止“辉叔”那么简单。

陈潢曾经这样形容靳辅给他的印象:既像文臣,又像武将。

一句话点出黄志忠饰演靳辅的妙处。

但黄志忠被质疑的点是演员本身所携带的气场过于强大,有观众会觉得好像 “海瑞”穿越,但这两个角色本都属于两袖清风、正直无私的清官。

最大的相似之处,应该是那一身正气凛然。

故事开场,暴雨不止,千里之堤即将溃败,面对滔滔黄河水,靳辅却面露坚毅之色,有面对千军万马而不动如山的气魄,又有几分雄浑悲壮。

但最坚毅的人物也有柔软的一面。

一是儿子前去炸堤,很有可能有去无回,他替儿子骄傲又忐忑,后来堤炸,洪水过境,众人欢呼,靳辅才忍不住痛哭。

另一场戏是十七名河工为护堤牺牲,尸骨无存。

妻儿老小苦主哀哀哭泣,素衣白幔纸钱漫天飞。靳辅无言以对,唯有给自己烧纸钱,“一个人也要守下去”。 心系苍生的好官形象被演到十成。

最新的剧情中他被不愿拆迁的女子迎面捅了一刀,不以为意,反倒让属下不要为难这对母女,后来又让两人在工地上做工,得到一份营生。

他演的河道总督是正二品,在清代官员中仅次于正一品、从一品,不仅是高官,而且是负责保证漕运稳定的重臣。

但他正面有汛情危急,上面有暴雨肆虐,前有奸臣掣肘,后有贪官拖后腿。如果只有海瑞式的高洁,是办不成事的。

所以黄志忠还演出了人物精明睿智的一面。

靳辅被诬陷,押解回京路上面对明珠的审问,他可不是一心求死,而是字字句句都说到点子上——“你们家主子要替我洗罪,可是我无罪可洗”,这铁骨铮铮的台词他说出来就超级有说服力!

明珠问他为什么要贪腐,而靳辅一直回答的是我到安徽以来始终在留心河务。这句回答证明靳辅自己很清楚,此刻拿出什么,才能保命,不是清白,而是对君王有可用的价值。

君子行正道,更要提防小人对自己的伤害,虽然道比术要难得多。靳辅和陈潢都是坚持正道不喜用术的人,但陈潢是不会,靳辅是会而不常用,所以靳辅才能活着坚持挚友的理想。

这个角色有心术,但又拥有高贵的理想,陈潢去下层船舱看望被关押的靳辅,舱内条件恶劣,陈潢心疼,靳辅却道终于能休息了,他拉着陈潢趴船底听河涛声。借着油灯的微弱光亮,两人以水作图,在船壁上画出各自的治河想法,两个治河能手在最简陋的地方,谈论最伟大的理想。

这场戏,妙极了。

但深受百姓爱戴的治水大臣,也是最温柔的老婆奴,黄河要决口时他慷慨自若,康熙要砍他他都毫无惧色,唯有去接老婆的时候战战兢兢, 这场戏让这个角色更圆满了。

梁冠华用演技带观众跳出狄大人的记忆,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大明风华》中他就做过。

但这次饰演的索额图,滑稽色彩依旧浓厚,却绝非太子那样宅心仁厚之人。

表面看这位索相权术段位太低了,就会跟下属“吹牛皮”,各种俚语戳观众笑点,比如总说明珠是老琉璃蛋,配合上梁冠华的语气就更好笑了。

而对面的明珠可能正逗自家鹦鹉“索相,叫爹”。

但看下去你会发现,索额图这个人物,不是个省油的灯。

他可以上一秒还和你把酒言欢,下一秒就翻脸不认人,连自己推荐的人也狠得下心牺牲。

他跟明珠是朝堂宿敌,但许多时候的默契不言自明。

梁冠华和公磊的对手戏,很多场都喜趣十足,但几场康熙雷霆之怒的戏中,又能瞬间把张力拉满。

因为有梁冠华这样的演员,朝堂戏就可以细水长流,和黄河河水一样时而波涛汹涌时而暗流涌动。

历史上人物的结局清晰可见,某种意义上高士奇说对了,两人都没赢。但这次张挺会如何写下索额图的结局,因为梁冠华的演出,我更好奇了。

说奚美娟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不熟,但她参与或获奖的影视作品,你肯定听过。

就在不久前,她才凭借《妈妈!》27年后再捧金鸡最佳女主奖杯。

找她来演孝庄,才能镇住斯琴高娃和宁静演出经典的这个角色。

虽说珠玉在前,事实证明,她的孝庄就是有奚美娟自己的特色。

随便的几句话,看似云淡风轻,实则气场拉满。

虽然戏不多,但奚美娟对孝庄的诠释大概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慈。

剧中有好几场罗晋演的康熙对孝庄撒娇的戏,治水没钱了也来找孝庄,本想要100万两,好说歹说,拿到50万,走的时候不忘来一句,“再给点呗。”

这些戏中奚美娟的眼神满是宠溺,仿佛一个普通的祖母。

二是怒。

康熙来追问母亲的传闻,她听完淡淡地回敬了一句“你宁愿相信他们造的谣,也不愿意相信我,是吗?”

这一刻奚美娟的尾音突然上扬,目光也陡然变得锐利,看得观众都不由得心里咯噔一下,大气都不敢喘。

下一秒,奚美娟眼中含着泪水,每一句都掷地有声,又恨铁不成钢。

最后她无声地看了看康熙,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是狠。

身为太皇太后,她又保持着一个政治家的清醒,康熙帝的举动,孝庄并不全然理解却全力支持,三言两语间点拨旧部、敲打权臣,一群在康熙面前都桀骜不驯的王爷们顿时战战兢兢。

在奚美娟老师过往的众多作品中,这类霸气侧漏的角色并非没有,比如慈禧,但像孝庄这么鲜活、完整、令人不寒而栗的形象,还真是第一次。

写在最后:

演技一向见仁见智,同样的一个角色,一场戏,可能有些人觉得好,有些人就觉得一般。

但好的表演是能让人共情的,当一个角色令观众忘我,不自觉站到角色的位置,带入角色的境遇,这就是好的表演。

《天下长河》的表演好就好在,没有一个角色是白给的,没有一句台词是白给的。每个角色都有用。

哪怕是群演,也能体现出康熙朝的经济制度、宗族习俗。好比寒门三兄弟读的什么书、上的什么学、拜在谁门下,都很清楚,所以角色后面的立场和行为就非常有戏剧逻辑,观众追剧的感受才是顺畅的。

过去看历史剧,总感觉历史是几个大人物决定的事情,小人物无足轻重。

比如康熙平三藩、收复台湾、征讨葛尔丹,好像就是几个主要角色的事,至于庞大的官员系统在干什么,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不知道。

有些历史剧比如《贞观之治》《清平乐》一板一眼地拍了大量的政务,朝堂讨论,收视都失败了,因为观众不爱看啊。

但《天下长河》把这一切交代放在治河这个故事里,故事起伏跌宕中,历史细节也交代了。

但最妙的还是,剧集不仅讲治河,也讲出了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是今天这样的?

或者说,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味”到底是什么?

答案可能是天纵其才却治水无门的陈潢,写在墙上的“我今落魄邯郸道,要与先生借枕头”。

可能是因为治水被百官记恨的靳辅,“此身此命,愿毕于黄河”。

也可能是一个个普通人,在治河中舍命忘我。

而历史剧最动人的,从来都是人物的命运,以及历史的命运。

历史如浩荡长河,奔流到海,永不复还,因为历史是无法假设,也无法重来的。

我们读历史就知道,就在陈潢获得官职之后的第二年,靳辅陈潢俩人便被其他臣子构陷,造到弹劾与撤职。也是在那一年,回京的陈潢忧愤而死,后来靳辅虽然被复职,但终究死在治河路上。

黄河之患最终没有解决。

既然如此,我们还看什么?当然是看剧中的人物如何不断的挣扎、奋进和失败重来,哪怕结局是注定的,每一个观者都能真实感受到人物所承载的力量。

剧中历史人物,每个人都有一种东西叫天赋,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使命,有些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哪怕使命未成,陈潢死后多年,康熙巡视黄河,见到庙宇当中供奉着陈潢、靳辅的像,已经说明一切。

历史剧,重要的从来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而对于年轻的观众来说,历史剧过往的辉煌,大都发生在他们出生之前,在这个更短平快的时代,历史剧的厚重,到底有多少生存的土壤,是个未知数。

就像许多人提出的疑问,剧中黄河为什么会经过安徽和江苏,编剧搞错了吗?答案是:清朝同治五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滔滔黄水夺路北去最终注入渤海。这次改道,结束了黄河700余年夺淮入东海的历史,使之重新回到了北流的途径上。

就和万古长河一样,所有的国剧类型自有命运,历史剧也不例外。

《天下长河》以后,历史剧是转折,还是返照,不清楚,但有一部历史剧,再次为历史剧正名,有那么多精彩的表演,让观众重回历史剧巅峰的时光。

这一切,就不白费。

多年后,观众终于又等到一部历史正剧,《天下长河》,当然要说长河,但长河前面,还有两个字——天下。

谁是天下?百姓是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