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哥娱乐网 明星 《信仰》类型创新有成,“军事情报战剧”赢得高收视

《信仰》类型创新有成,“军事情报战剧”赢得高收视

2022年12月10日 刊| 总第3081期

随着神秘人物“七叔”的身份揭晓和英勇就义,正在东方卫视和咪咕视频播出的《信仰》迎来了第三次情感爆发和收视高峰。前两次分别是侯宝生(易扬 饰)为了掩护沈洁(种丹妮 饰)而牺牲,以及萧奇(邬立朋 饰)、珍珍(王子子 饰)夫妇为了发送重要情报而献出生命。

由于定档紧急,观众对《信仰》的预先了解并不充分。在开播初期,很多人都花费了几天的时间去“认识”它。

以为它是谍战剧的观众,刚开始会被主人公赵云飞(秦俊杰 饰)的非情报人员身份弄迷糊;以为它是普通革命剧的观众,也没想到剧中会有如此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剑拔弩张的对抗氛围。

几集过后,观众开始沉浸于故事之中,为人物命运揪心。《信仰》的收视率也节节攀升——中国视听大数据公布的收视率接近0.7%,位居省级卫视之首。

人们发现《信仰》的类型与过往的谍战剧、历史剧、战争剧、传奇剧均有所不同。它的追剧体验,有一种综合质感,既有宏大的历史站位,又有精细的敌我角力。没有一个既往类型可以完全概括它。

带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的疑问,影视独舌对话了《信仰》的总制片人、凤凰传奇影业总裁蒋浩,以及总导演花箐。原来, 本剧的确切定位叫“军事情报战剧”。两位非常细致地讲述了这一类型的定义,分享了创作中的经历与经验。

“军事情报战剧”有别于“谍战剧”

《信仰》的创意萌发于2014年,剧本创作就长达5年时间。编剧张丽、耿连友对情报战线的人物和故事非常熟悉,接触并走访过大量的真人真事。正是因为有他们的专注与坚持,才保证了《信仰》“军事情报战”的底色。

蒋浩还能回忆起当初和他们讨论剧本时的情景:“两位老师在专业性上非常严谨,不仅纠正我们一些习以为常但属于错误的用词,而且告诉我们情报人员是不可能做出哪些事情,是不可能用哪些手段去传递情报的。他们做了很多走访工作,对情报战的技术手段特别了解。”

《信仰》的剧本是在国安部的指导下创作的。 它与传统谍战剧最大的不同,是具有宏观的视角。以共产党情报、保卫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李克农为核心,从高层到基层、从后方到前线,不同分工的情报人员都有所呈现。

蒋浩表示:“传统的谍战剧都以一线情报人员为叙事主体,往往局限于封闭环境里,通过故事的离奇性抓人。《信仰》给人的第一感觉就不一样。它很全面地展现了从抗战胜利到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时期的情报战。”

“剧情中涉及到的每一份情报,都和历史上的事件或战役有所对应。此外,谍战剧基本上只有情报战中的一个环节,叫‘获取情报’。其实完整的情报战还包括很多环节,比如阻碍对方的军事计划,提前获知对方的军事部署,策反对方情报人员、高级将领、作战人员等等。”

花箐导演也分享了刚接触《信仰》剧本时的感受:“我拿到时就已经是比较成型的剧本。看过后就能体会到情报战在战争中的重要性。理解了为什么毛泽东会说‘情报先行’。”

“这些无名英雄,每个人都能代表时代精神。我当时特别感动,心想一定要呈现出这种史诗感和大群像。因为它填补了一个空白,是另外一个视角的《大决战》。”

如果说李克农是《信仰》宏观视角里所有信息汇聚的那个点,那么主人公赵云飞就是串联历史阶段的线。通过赵云飞对共产主义信仰从不了解到认同,再到投身其中的成长过程,本剧串联了诸如重庆谈判、转战陕北、三大战役以及解放大西南等真实历史。

蒋浩透露,赵云飞这个角色是两个原型人物叠加而来。由于《信仰》并不是单一的事件,所以需要有条线去进行串联。 这条线就是解放战争的进程。

赵云飞前期是军统的人,后期投奔延安被发展为秘密情报员,被派回到国民党胡宗南部队埋伏,辽沈战役前又打入廖耀湘司令部机要处,重庆解放后还配合公安局清除敌人潜伏下来的特务。

人物成长与历史进程实现了深度绑定,中观与宏观的连接就更加紧密了。

微观层面,《信仰》所描绘的情报战群戏之庞大精细让观众信服。蒋浩表示,本剧不仅主人公有历史原型,几乎所有一线情报人员都有原型。“剧本创作期间,采访就用了2年。我们统计过,原型人物多达20几个。有的采访对象已经高龄90多岁。”

群戏加上考据,就意味着本剧不可能出现“智商碾压”“算无遗策”“逆天改命”“主角光环”等戏码。花箐表示:“虽然我是摄影出身,但这部戏就是人物和故事大于拍摄技巧。我把影像藏在心中,重点挖掘每个人物身上动人的点。

“当年的情报战不是一群中年人在那里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而是一群青年人为理想和信念冲破困难,完成任务。抓住这个特质,拍出来就会很燃。

本剧的情报人员大都登场时轻描淡写,退场时浓墨重彩。目前为止,侯宝生、萧奇珍珍夫妇、“七叔”郑群,已经先后三次触动了观众的泪腺。

“他们为全剧奠定了基调。每个情报人员,都有完整的人物脉络。没有配角,没有过场戏。每个角色的处理都要不一样。”花箐道。

观赏性的营造

虽然《信仰》和宏观的历史剧、微观的谍战剧在类型定位上不同,但并不妨碍创作中借鉴经验。在真实性得到有力保障之后,主创团队还需要探索其作为电视剧的观赏性。

首先摆在面前的,便是改写历史素材的尺度把握。蒋浩介绍:“虽然有大量的真实素材,但由于情报工作的特殊性,很多人和事是不能直接拍摄的。我们需要做一定的改写,但又不能戏说,不能虚。这方面,我们借鉴了历史剧、人物传记剧、战争剧的制作经验。”

“我们在人物、情感关系、拍摄细节、小情节调度方面进行了艺术加工,以实现观感上的提升。这方面,我们也借鉴了谍战剧、传奇剧、悬疑剧的制作经验。所以才会有专家说我们是‘史剧手法拍谍战’,其实这是为‘军事情报战剧’探索出的创作方法。”

其次,《信仰》的情报战群戏不局限于我方,而是敌我双方高对抗性、斗智斗勇的群戏。

军统技术科科长庄媚娇(张静静 饰)、前后两任行动队队长马五(赵龙豪 饰)和曹顺(郝帅 饰),除了拥有先进的装备和残忍的手段,更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强大的推理力。有很多次,他们都领先于观众,无限地接近真相。这让观众在追剧时,产生了强烈的紧张感,甚至是压迫感。

聊到这些人物的塑造,花箐表示:“人物最怕脸谱化。我们不能因为这个角色是敌方人员,就只描绘他的恶行,降低他的智商。”

“本剧里的这些敌方角色,在他们的阵营里都是优秀的人才。他们也是想尽办法用尽才能去完成任务的人。”

最后,《信仰》的悬疑氛围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给人一种玩大型剧本杀的爽感。

以神秘角色“七叔”为例,通过镜头和台词中的信息提示,观众的怀疑对象先后落在恒益百货老板王震川(李乃文 饰)、陈炎少将(李超 饰)、沅沅舞厅老板娘琳达(甘婷婷 饰),以及城防军高司令府上的佣人吴嫂(马雅舒 饰)等人身上。

观众相当于被引导着使用“排除法”,边看边猜,越来越沉浸其中。

谈到悬疑感的创作心得,花箐说:“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制造悬念和调动表演来增强观剧的沉浸感受。我们在叙事节奏上有意带着观众走,每个节点处哪个角色明哪个角色暗,都精心研究过。”

“我们会通过镜头和台词,在特定节点释放烟雾弹。电视剧创作的不变法则,就是要通过拍摄和剪辑,让观众代入进去。通过一系列视听语言的转换,‘七叔’就比文本上更具有迷惑性。”

蒋浩还谈到了《信仰》“剧本杀观感”的缘由:“筹备该剧时剧本杀还并不流行,我们主创团队也都没接触过。现在来看,《信仰》之所以给观众这种感受,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历史环境就有这种特定性。”

“由于情报人员很多都是单线联系,他们确实需要对每个人都十分警惕,都要去猜测和试探。现在来看,‘七叔’这段故事确实像剧本杀。”

其实,很多高人气的剧本杀作品,也都是从那个时代的故事中取材。熟悉剧本杀的观众,就因此产生了体验上的共通。

拍摄难点与破解之道

因为是国产剧第一次出现的新类型,《信仰》从筹备到拍摄都遇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困难,剧组人员通过努力找到了相应的破解之道。

第一个困难在于写实的追求和宏观的定位,必须有强大的资金、技术和时间来支撑。蒋浩对品质的要求很高:“服化道不能有一点儿浮夸。国民党军队45、46年间从中正式到美式的换装,解放军从灰蓝军装到黄色军装的换装,都必须严格按照时间线来。为此,我们制作了4000多套服装。”

“像发报机、监听设备这种核心道具,很多都是美术团队专门淘来并修复的古董原机。实在淘不到的,也要在编剧老师和历史专家的指导下去制作还原。因此,我们剧中,是可以给发报机大特写的。

箐导演补充道:“美术指导杨浩宇老师非常优秀。如果道具不符合历史,就会被打回去重新做,美术组非常用心,做了很多功课,给到我这里的东西都特别棒。

为了完成大跨度的历史描写,本剧的选景工作也是异常艰辛。“一般剧组整组转场也就两三次吧,而我们的场景非常散。剧组在北京、常州、上海、南京、无锡、延安等地之间,整组转场了七八次,开车跑了能有1万多公里。”

“像拍摄延安窑洞的戏,我们到那后连群演都凑不够,还得从西安调。剧组规模最大的时候,能有100多台车。”转场带来的困难,曾让蒋浩头疼了一段时间。

花箐则表示:“影视城规模再大,也无法满足在场景上的全部需求。在资金有保障的情况下,当然是实景实拍会更好。不过转场会带来拍摄时间上的问题,我们就必须拿出更高的拍摄效率。”

庞大的群像戏也对演员和表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花箐对此深有感触:“这部剧里人物众多,有些角色间虽然没有对手戏,但是人物关联却很强。李乃文老师就是特别注重人物逻辑的演员。我们有时会在拍摄现场直接和编剧老师打电话,帮助演员解开疑惑。”

“另一方面,演员们自己也做了很多功课。比如郭涛老师接演李克农后,不仅买传记研读找照片参考,而且还买了同款烟斗来练习。我第一次在剧组见到他时他就带着妆,真的是特别像。”

“李乃文、马雅舒等演员也非常有创作主动性。我们在现场聊,经常能碰撞出火花。剧本是非常扎实的,他们则通过自己的调整,让角色听上去不是在读剧本,而是真的在‘说话’。”

《信仰》里不仅文戏多,而且很多都是审问室里的文戏。这就不得不考虑如何避免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花箐介绍了他的经验。

“每一场戏,我都提前去和演员、摄影沟通。先根据剧本里的人物关系、台词密度、情绪层次设计好有表现力的机位,然后在拍摄中捕捉演员最佳的状态,最后再将其拼接。在运镜受限的情况下,机位选取和捕捉表演就尤为重要。”

“虽然从杀青到开播有三年时间,但这三年来我们一直没有闲着,一直在做修改和润色。”蒋浩分享道,“这个剧一开始的计划是50集,后来先精剪到45集,又精剪到如今的42集,剧情更加凝练,节奏更加紧凑了。”

随着播出的持续更新,《信仰》的剧情在历史时期上将进入新的阶段。重庆和延安平行剪辑的抓捕行动,越来越让观众体会到“军事情报战剧”的独特魅力。跳出局部,宏观视角带来了史诗质感;悬疑叙事,让观众的追剧体验更加沉浸;群像塑造,使每名情报人员的英雄事迹都被牢记。

九年磨一剑,《信仰》大功告成。“军事情报战剧”拓展了国产剧的品类,构筑了历史观察和戏剧书写的新模式。我们期待更多的后来者加入这一领域的创作,为中国观众带来黄钟大吕之作。

文/满囤儿

往期推荐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历史消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