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哥娱乐网 娱乐 陈佩斯的勤奋,把自己逼下春晚,赵本山的偷懒,却让自己名声大振

陈佩斯的勤奋,把自己逼下春晚,赵本山的偷懒,却让自己名声大振

朋友们,又一个春节要来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你还会看春晚吗?

说来唏嘘,1983年第一届春晚播出,引发全国轰动。

之后,春晚就成了中国人的“精神年夜饭”,一直陪伴了我们40年。

而如今,大家的娱乐方式多了,春晚仿佛显得有些落伍了。

如果说前些年大家还热衷于吐槽春晚的槽点,现在大家似乎连吐槽的兴趣都没有了。

一个个轮番上演的节目,俨然已经沦为了过年的BGM,只能活跃气氛,经不起细品了。

这些春晚节目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小品。

若干年前,大家守在电视机前,期待着一个又一个小品,让我们在年末,用笑声驱走疲惫。

如今,小品里明星多了,温情多了,最后却往往汇成一句话——“咱们一起,包饺子(za)”。

春晚小品的落寞,让人感慨不已。

回顾春晚40年,诞生过无数经典,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陈佩斯和赵本山的小品。

前15年,陈佩斯以小品开创者的身份,连出史诗级作品。

他的《吃面条》是春晚小品的开山之作,在之后的十余年里,他一直是小品界的第一人,除第一次参加外,其余10次全部零点压轴。

在陈佩斯表演《主角与配角》的那一年,赵本山首登春晚,并在之后连续稳定输出。

22年时间里,他21次登台,换来难以撼动的江湖地位,终一览众山小。

那问题来了,陈佩斯和赵本山,谁才是真正的“小品之王”呢?

这个问题,被讨论了二十几年,一直没有定论,两方都有坚定的支持者。

在皮哥看来,陈佩斯和赵本山虽然乍一看都是“演小品的”,实际上他们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他们的表演到底有何差别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

一、陈佩斯的小品

先说陈佩斯吧,简单概括,他就是个“严肃的艺术家”。

前段时间,陈佩斯上了《圆桌派》,从节目中就能看出,他在舞台上和生活中是判若两人。

舞台上,他是那个冒着傻气的小丑,可在生活中,他却是个严肃刻板,让人敬而远之的“老学究”。

譬如,他对那种用大量包袱,逗观众发笑的方式,不屑一顾,他会去深入思考,人类为什么会发笑。

他觉得现代人类笑得喘不上气,和动物溺水时呼吸困难,用的是类似的表情。

换言之,发笑背后深层的原因,是动物的一种示弱行为,那么表演喜剧的前提,就是“自我伤害”,演员要矮化自己,让观众获得一种优越感,观众才会发笑。

是不是听上去很绕,但细品似乎又挺有道理。

譬如,他翻阅了大量的古籍,发现喜剧的原理,早在唐宋之前,就被中国古人总结出来了。

可是现在的喜剧演员,却不去钻研表演技术和戏剧结构,靠“串糖葫芦”的方式逗笑观众,现在票房几十亿的喜剧片,从结构上说,比1000年前的《张协状元》差远了。

显然,陈佩斯是那种走在喜剧前沿的“拓荒者”,是回溯喜剧起源的“传道者”。

这注定了他的作品,要么是开天辟地的,要么是曲高和寡的。

回看他的小品表演经历,我们就更能理解这一点。

陈佩斯是1984年登上春晚舞台的,1998年后退出,中间只缺席了3届。

他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他的第一类作品,强调个人喜剧表演。

这一类作品以《吃面条》《主角与配角》为代表,也是大家最喜闻乐见的经典。

陈佩斯是星二代,父亲是电影演员,他自己也是学表演出身。

因此他早期的作品,像极了一个个电影片段,比如吃面条、吃胡椒面、秀肌肉、演主角和配角,演警察和小偷。

这些作品中,陈佩斯主要是靠肢体表演和面部表情来逗笑观众的,语言包袱更多是“佐料”。

这就使得他的作品,极具时间穿透力,现在看来依旧经典,毕竟语言段子可能过时,肢体表演不会。

而且他的表演形式和相声这种语言类喜剧,有着明显的区分。

因为有他,“小品”才是“小品”,而不是“相声剧”。

他的这种开创性,号准了观众的脉。

听惯了语言包袱的观众,很快被他那种简单纯粹的肢体动作逗得前仰后合,再配上那些荒诞、滑稽的台词,几乎是看一遍笑一遍。

陈佩斯的第二类作品,则有着极强的“混搭性”。

进入90年代,当赵本山琢磨着,如何把二人转变成小品,搬上春晚舞台时,陈佩斯已经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他整出了“混搭小品”。

比如《宇宙体操选拔赛》《大变活人》,也就是很多人口中“不伦不类”的玩意儿。

《宇宙体操选拔赛》里,他把小品和体操动作,做了混搭;

《大变活人》里,他把小品和魔术,做了混搭。

在春晚这样的舞台上,敢进行这样的创新实属难得。

可惜陈佩斯这一次没有号准观众的脉,他的“混搭小品”没能得到观众的认可。

连续效果不佳后,陈佩斯也放弃混搭了。

他最后一个一等奖作品《王爷与邮差》,从创作上来说,就是妥协的结果,他倒退回了过去的风格,结果观众就喜欢看这个。

不过即使在创作这个小品时,陈佩斯依然设法进行艺术探索。

这个小品中,他尝试使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进行角色转换,结果审查时方案被毙了,尽管最后演出效果不错,但陈佩斯自己是很郁闷的。

他最后离开春晚固然是因为和央视闹掰,不过皮哥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几次创新得不到回应。

这种回应表面上是指央视,但更多还是指向观众。

有位喜剧演员就形容过,当你想做的表达,连续几次得不到观众的笑声,你在舞台上就会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在失去观众。

那种无力感,就类似于陷入到流沙里,只能看着自己一点点被埋葬。

陈佩斯的这种纠结拧巴,也预示了他在央视春晚的结局。

在版权问题上,其他演员都选择沉默,只有他一根筋,要和央视刚到底。

当然这是对自己作品的尊重,也是一个喜剧大师的傲骨。

如今陈佩斯已经把重心放在话剧和理论研究上了,面对镜头和采访,他总说一些云里雾里的话。

他开办了喜剧班,在课堂上他讲得激情四射,台下的学生却昏昏欲睡。

他就像夕阳下提笼遛鸟的老艺人,和自己内心已经和解,不再讨好观众,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怡然自得。

这是他的不幸,也是他的幸运。

二、赵本山的小品

赵本山是1990年,才首次亮相春晚的。

最早的时候,他只是一个“东北民间艺人”,论知名度、影响力,不仅比陈佩斯低一头,连“小品皇后”赵丽蓉都比不上,赵本山自己也坦言“心服口服”。

不过赵本山在那个阶段,却表现得相当生猛。

从首登春晚开始,他连续3年拿到了小品类的一等奖。

其中1990年,作为“新秀”的他,更是靠《相亲》战胜了陈佩斯的巅峰之作《主角与配角》,一时风头无二。

在陈佩斯、赵丽蓉退出后,他成为了小品舞台上最大的腕儿,几乎没有出现拉胯的作品,一度成为了央视春晚的代名词。

如果说陈佩斯是“严肃的艺术家”,那赵本山就是“生活的艺术家”。

本山大叔在舞台上和在生活中差不多,舞台上他贡献了无数金句,生活里他也几乎是句句带梗。

比如,网上有一段赵本山到上海参加某文化类节目的视频,就对着观众闲聊38分钟,几乎句句带梗,喜剧效果可以说胜过他演的任何一部小品。

如果说陈佩斯的表演,是苦心孤诣熬出来的,那么赵本山的表演,就是一种松弛状态下的唠嗑,两人代表了两种极致。

赵本山不像陈佩斯那么纠结拧巴,执着于艺术追求,风格创新。

他21次上春晚,只演一个角色——农民。

1990年第一个小品《相亲》里是农民,2011年最后一个小品《同桌的你》里还是农民。

21次登台,赵本山的表演方式其实很单调,就是穿个军大衣,戴个帽子,咧个嘴给你演生活日常。

可一招鲜吃遍天,观众就爱看这个东北老大爷盘着腿,在土炕上唠嗑,这就是观众缘。

他这种生活化的随性风格,也使得他的表演能够“百搭”。

早期他和黄小娟、杨蕾搭档,中期和高秀敏、范伟、宋丹丹搭档,后期和自己的徒弟小沈阳、王小利等人搭档,每个时期他都留下了经典作品。

从表演深度上来看,他没有陈佩斯挖得那么深,但就作品多样性来说,他是完胜陈佩斯的。

陈佩斯搞错了一件事儿,春晚小品不是学术研究,没必要愁眉苦脸,去探索最尖端前沿的“喜剧科技”,只要把观众逗笑就行。

赵本山就深谙此道,他21年一条道走到黑,把一个角色,一个表演形式,一种造梗方式做到极致,观众就吃这一套。

早期的《相亲》、《红高粱模特队》,中期的《昨天今天明天》、《卖拐》三部曲,到后期的《不差钱》、《捐助》。

你从严肃喜剧的角度看,很难看出本山大叔有啥突破,但架不住观众喜欢看啊。

陈佩斯的“勤奋”把自己逼下了春晚舞台,赵本山的“偷懒”却让自己名声大振。

赵本山最巅峰的那几年,大家看春晚就在等他出场,他压轴表演时,全国各地的鞭炮声都消停了。

本山大叔把自己送上了神坛,还为僵化的春晚强行续了命。

如果不是他,我们对春晚的吐槽,可能会提前几年到来。

三、总结

分析完两人,我们就可以进行比较了。

首先陈佩斯、赵本山的小品,都具备独特性,这是共同点。

两人的小品风格,都难以替代,甚至模仿。

比如陈佩斯的《主角与配角》。

陈佩斯的个人表演消解了,剧本角色的荒诞性,让一切人物转变,即使再夸张,都能顺理成章。

如果换另外一个演员来演陈佩斯的角色,穿着八路军军服,说出“皇军托我给您带句话”,观众只会觉得尴尬,认为这个人脑子有病。

赵本山的小品同样如此。

他一上场,舞台就不再是舞台,而是唠家常的民房小院,看他说话,你就是觉得亲切。

即使讲主旋律台词,他说“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观众就能笑,换其他演员就是不行。

这种定场能力,来自于他生活的阅历,以及表演积累的厚度,皮哥想不到还能有第二个小品演员,具备这样的气场。

再概括两人的差别,基本可以形容成“艺术与生活”。

陈佩斯崇尚喜剧艺术,追求完美主义,又有点“一根筋”,他的一些作品,无疑是总统山级别,但多样性也受到了限制。

赵本山的喜剧理念,就是让观众纯粹地笑,不受任何艺术、思想、道德枷锁约束。

所以他的取材都来自于生活,甚至不躲避“俗”。

他可以演盲人,演大忽悠,他的小品里还可以拿“寡妇”、“娘娘腔”设计包袱。

这两种风格的碰撞,也浓缩于1990年的那次春晚。

陈佩斯和朱时茂表演的《主角与配角》被认为是春晚小品的巅峰之作。

从表演到节奏都无可挑剔,如今回看依旧经典。

今年的《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上,胖达人组合,还致敬了这部经典。

赵本山的《相亲》现在看来略显俗气,当时却更接地气。

它讲的是农村的相亲故事,电视机前的9亿农民观众,才不管你的作品有多艺术呢。

他们就喜欢看身边的事儿,就是想笑,所以把票投给赵本山合情合理。

过去看,赵本山战胜了陈佩斯,现在看,陈佩斯赢了赵本山。

所以做一个总结。

从小品的开创性、创新性、个人的传奇性来说,陈佩斯是要强过赵本山的;

从小品的多样性、受众度、巅峰长度来看,赵本山无疑是压过陈佩斯的。

两人都是想带给观众笑声,都值得我们尊敬。

令人唏嘘的是,如今的喜剧舞台上,煽情成为主旋律。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大概不会出现第二个陈佩斯,也很难再出现第二个赵本山,两位都配得上“小品之王”称号。

在了解了两位喜剧大师的表演特点后,我们应该心生敬畏,而不是非要争个谁高谁低。

大过年的翻出两位大师的作品重温一下比啥都强,你们说呢?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一粒鸡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