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哥娱乐网 娱乐 “码字的”和郭老师那些事儿,一个纲丝到“纲黑”的心路历程

“码字的”和郭老师那些事儿,一个纲丝到“纲黑”的心路历程

笔者作为曾经的老岗司,如今却成了某些人眼中的“岗黑”。发生了什么事?

网上流传着一段视频。一位博主在直播中透露,郭先生亲口告诉他一件事。他一个电话就能让平台给骂德云社的人封号。总之,他没有那样做。他只是想给他们留一顿饭。

有网友问:郭先生说的是“码字”吗?博主很开心:没错,就是那个“码字”。

这句话无关紧要。没几天,网上连“郭老师打电话封码字”的表情包都出来了。

没错,作者就是“码字”,ID的全称是“我是码字”。

博主还透露,郭先生说:我之所以没有攻击他,是因为我记得他在我的专场上送了我一个小礼物,我不知道怎么得罪他了。

嗯,“小礼物”的表情包也出来了。这真的是信息高速公路时代。

从送礼物的岗四,到迫不及待被点名的“码字”,可能有些网友很好奇。这个“码字”和郭老师有什么故事吗?

第一,喜欢

作为一个相声爱好者,我像很多人一样,在2004年和2005年左右开始喜欢郭德纲的相声。当时第一次听郭德纲相声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人的相声和别人不一样。

那些年听的相声,大部分都是晚上的相声,包括侯和马的相声录音,差不多有十分钟。我最喜欢听的老先生的作品,如侯《三棒鼓》、《打牌论》,都没有持续多久。

郭德纲的相声经常在30分钟后开始。虽然不是那么精粹,有些碎,但是结构还是不错的,特别是节奏还挺舒服的,小包袱很多,也很俗。当然,当时的低俗不是庸俗,不是低俗,而是通俗,就是接地气。

比如也是糖。以前那些短小精悍的经典相声都是浓缩的棒棒糖,而郭德纲的相声是膨化棉花糖,看着很过瘾,吃着很甜。它们都是糖。吃法不同,结构不同,自然让人感觉不一样。

总而言之,当时我喜欢郭德纲的相声,因为它新颖、通俗、搞笑。

当时郭德纲的相声是《西征梦》。除了我的字系列,我还特别喜欢听他给弟子们讲的一些相声。比如和何合拍的《报菜名》就是一个很优秀的版本,我今天还在听。

和其他岗四一样,作者后来追郭德纲的单口相声,比如《九头案》,听了好几遍。作者的相声小说《攒底》中有一些场景是借用并写成的。

总之,那时候郭德纲的相声太好听了,我百听不厌。

第二,偶像化

我喜欢上郭德纲的相声后,虽然没有追星族那么着迷,但也到处收集郭德纲相声的音像,购买,下载,交流。简而言之,我尽最大努力收集郭德纲各地的相声,然后像冬天松鼠啃松果一样听一个又一个的相声。

最享受的当然是去现场听了。我去过小剧院和商演。最奢侈的可能就是坐高铁飞到外地听商演,在商演找个剧院旁边的酒店住两天。看起来像是“听相声两日游”。

去北京出差,每次都要钻德云社的小剧场。遇到的人我都没挑过,感觉特别好。当时台下的气氛很好。听相声的人一般都懂,知道怎么打茬,知道怎么鼓掌或者集体说“嘿”。总之氛围超级好,每次都是一次愉快的旅行。

博主转述了郭德纲的一句话:他在我的特别活动上送了我一份礼物,我觉得这很好。

事实上,作者在商演不止一次送给老郭礼物,有时是作者送的,有时是我爱人送的。现在唯一能看到有照片的礼物的是一次,因为不知道为什么,全场只有一个人送了礼物,所以印象很深。

现在当然不能算粉丝圈,差不多可以算一般的狂热。毕竟能坐高铁坐飞机去听小剧场和商演的粉丝不多。那时候大部分人在网上听老郭的相声比较多,基本不花一分钱。

有人在网上问“你觉得郭德纲怎么样”,作者的回答是“喜欢”。

第三,冷漠

我第一次在网上关注郭德纲的争议,并不是因为他骂了万海和老王。虽然当时媒体很火爆,但在我看来都是行业内的小纠纷。让我们忘记一次争吵吧。王文林在《窦天宝传奇》有一句很好的台词:我们都在谈论相声。

真正让笔者第一次关注相声之外的八卦,是曾经的师傅告他,他的第一印象和现在很多普通网友一样:这个杨真没意思,郭成名前什么事都没有,成名后你就冲班了。

然而,在我真正读完所有关于杨志刚和郭德纲的不满后,我认为杨志刚可能有错,但他也有道理。当然,郭德纲也有不对的地方,尤其是他自己承认他的杵有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形象。

于是,作者选择了逃避,不再关注郭德纲和杨志刚的官司,看到相关新闻就自动跳过,就像自己喜欢的球队输了比赛,第二天自动屏蔽所有体育新闻一样,心烦就干脆不看了。

在几乎所有关于郭德纲的争议事件之后,作者都有这个习惯。仔细看完整个故事,如果发现老郭不讲道理,他会自动屏蔽,不再关心。如果你找到郭,哼哼,一下子一个一个去上网,就像喜欢的球队赢了比赛第二天就可以逛半天体育版,哈哈。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郭似乎没有多少时间了。比如说,遗风的案子,如果你看看新闻媒体的报道,你都认为是仗义,而似乎有问题。

然而,当我看完遗产案的完整庭审录像后,我发现利用这个话题玩了一点炒作,甚至有些胡搅蛮缠。

尤其是拒绝出庭为侯赞作证,并在下葬当天大摆喜酒,让作者吃了两只苍蝇。这还是他曾经喜欢的老郭吗?

反正经过这种老郭的不知情或者知道有很多东西被刻意炒作之后,笔者感觉郭德纲已经越来越不像一个相声演员了,逐渐变成了一个二流明星一样的娱乐演员,热衷于炒作,热衷于刷流量,热衷于各种表演,舞台表演,媒体表演,缺少了原本的真实和单纯。

没有人比一千天更好。越来越了解他之后,他的心态开始逐渐淡漠。

第四,脱粉

在郭德纲走红之前,相声中有一些内容带有男女关系,但都很含蓄,符合相声界的传统做法,包括他们在王声说这种笑话的方式,苗阜。他们说半句话或者更少,剩下的让观众自己体会。其实这个效果特别好,尤其是对于很多懂相声的观众来说,有时候一个眼神就能产生想要的效果。

但是,后来,郭德纲,包括他的徒弟,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说黄色笑话,就像阿q一样,直接表达了自己的心意:我想和你睡觉。

我记得有一次看郭德纲商演,坐在一对夫妇和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面前。刚开始还可以,孩子们也很开心。后来,越来越多的人走下舞台,尤其是张鹤伦,她在舞台上脱了一会儿吊带和紧身胸衣。感觉很猥琐。

郭德纲于谦也准备直接说出黄色笑话,或者干脆从屁股里掏出手机等恶心的语言和动作。结果六个节目,一家人听了不到三个就退出了。

人们常说老郭的相声是棉花糖。后来他的相声越来越稀,低俗的内容和恶心的狗屎越来越多。再次听他的相声,感觉就像站在有棉花的粪堆旁边

上次听德云社的商演,不是郭德纲,是岳云鹏的专场。饭圈各种乱七八糟的叫法,让整场演出像是饺子掉到土堆里。不吃真可惜。吃东西需要勇气。

这时候我才开始意识到,粉是去掉了。按照老郭的说法,它“被德云社淘汰了”。卸妆后,我还听了郭德纲的相声。基本上只听了几段,最常听的是《三节会》,是郭德纲向刘鹤春提出的。

动词(verb的缩写)黑刚

作者2018年底开始从事自媒体工作。当时是德云社的全盛时期,德云社人流量很大。作者给德云社的很多演员写过那种个人文章,当然主要是老人,也包括很多早已退休的人。

后来作者的文章逐渐被德云社的一些粉丝指责为攻击德云社,作者自然也成了“帮黑”,原因有三。

一方面,作者认为郭德纲之前的很多观点都是不合理的、偏激的,比如过分推崇太平歌词,所以作者发表了一些与郭德纲观点不同甚至相反的文章。

作者没有和饭圈一起鼓吹郭德纲,而是质问他。在饭圈眼里,这就是冈黑。要知道,在他们眼里,就算你说“郭德纲的相声就那样”,那也已经是杠黑了。而且,作者的文章也反对郭德纲的观点。这是什么港黑?

第二个方面是我不喜欢一些整天在网上围攻甚至暴力相声老艺术家的人。特别是有些人显然只听过德云社的相声。他们看其他老艺术家的文章,只是说“没有郭德纲,谁认识你”“你的相声都是看报背文”“没有郭德纲,你就吃不下饭”。

我就不发那些骂人的话了。总之,各种饭圈言论搞得网络乌烟瘴气,一些经常被骂的体制内相声演员也很纳闷:我们又没招惹德云社和郭德纲,为什么整天盯着我们看?

本着正本清源的思路,作者写了很多介绍相声历史和老艺术家的文章,也对一些著名相声网红的现象提出了很多批评。这些文章不仅赞美德云社,也赞美非德云社的相声演员和相声作品,这在某些人眼里也是“刚黑”的表现。

第三个方面大概是作者旗帜鲜明的反对三俗和饭圈的观点。笔者一直认为,三俗的泛滥最终会毁掉整个相声行业,饭圈的泛滥也会让相声行业变得肤浅浮躁,最后的结局依然是事实上的孤独甚至死亡。

因为反对相声低俗化和饭圈,作者的文章受到了围攻和谩骂,不仅是评论区,私信里的语言也是如此。

这些极端的群体和更加极端的行为,让作者意识到反三俗、反饭圈必须坚持,任重而道远,这无疑会进一步巩固作者在某些人眼中的“冈黑”身份,因为在非理性饭圈眼中,德云社和郭德纲是三俗的代言人,反三俗就是反对郭德纲,也就是冈黑。

尤其是作者给天津卫视相声春晚提建议后,天津卫视一点动静都没有,而作者却被德云社的很多粉丝围攻。发酵后,也看到了,于是“码字”就和郭老师有关,最后是“老师一个电话就封了码字号”。

最后有人认为“码字”和郭先生是熟人,甚至是熟人。事实上,他们不是。只在台下见过郭老师,最近伸手触摸到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另外,“码字”和郭先生的交流只是私信里的聊天。因为不知道郭老师是否同意作者发表他的私信,《码字》这里只发布他自己的话。

这段话可以代表“码字”对郭老师的看法和感受。有朋友问,你说你和郭老师“恋爱”了。时间限制在哪里?

作者的回答是:还有残余的lo

那份爱是对青春的留恋,对岁月的留恋,对相声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