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哥娱乐网 明星 如果按照原著拍,《狂飙》就不会从9.1分跌到8.7了

如果按照原著拍,《狂飙》就不会从9.1分跌到8.7了

花两天时间,读了20万字的《狂飙》原著。

很多人说《狂飙》是国产剧尺度的天花板,我比较赞同。

在读完原著小说后,我发现和原著相比,剧版却稍显温柔了。

比如说,徐忠和纪泽,起初对安欣并不信任。

张彪暴露后,就对安欣说,徐纪二人暗自让他调查安欣。

最有意思的是,安欣还傻乎乎地问徐忠,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们真的可以永远相信安欣不懂人情世故。

比如说,剧版中,黄瑶自己欣赏“人民公仆”。原著中,高启强对黄瑶说,满纸只写了一个字——权。

耐人寻味的是,这幅字挂在了黄老的房间中。

你们应该都发现了,剧版洗白了孟德海,这是无法原谅的败笔(和主创没关系,是那啥)。

即便唇形没问题,孟德海是高启强保护伞的事实也无法隐藏。从2014年开始,高启强下与杨健狼狈为奸,上和黄老走得近。

而杨健是孟德海的女婿,黄老是孟德海的舅舅。

说孟德海和高启强是清白的,安欣会信?嫁给杨健后,孟钰总是拎着不同款式价值不菲的名牌包,她不知道杨健违法犯罪,你们会信?

原著的设定很清楚,安欣和高启强明斗,赵立冬和孟德暗斗。具体表现是,赵立冬扶持蒋天,孟德海助攻高启强。

不同势力的较量,是双雄对峙的结果。可惜,剧版却没有让孟德海这条黑化线坚持到底。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剧版没有遵循原著,展现黄翠翠的死亡真相。

在剧版中,黄翠翠带录音笔,录下她与何黎明的那些事儿。她原本想要用录音笔敲竹杠,结果却招来杀身之祸。

赵立冬特别关心录音笔的下落,因为他知道录音笔是何黎明的把柄。他计划用这个把柄提高容错率。

在剧版中,黄翠翠被杀,固然是坏人心狠手辣,也离不开她的贪欲。

《狂飙》原著却给了更加暗黑的设定,剧版不敢拍,可见它显然超越了当下创作环境所允许的范围。

黄翠翠死于肾脏被摘除。

圈个重点,她的双肾可能在活着的时候被摘除的。

后来证明,不是可能,是事实。

摘除双肾的医生叫柴敏,黄翠翠被杀,是她向警方报的案。徐江被杀后,她主动承认全部犯罪事实。

是徐江指使她摘除黄翠翠的肾脏。

徐江能在京海做大做强,主要从事两种黑色交易 ,一种是色情交易,一种是器官买卖交易。

剧版《狂飙》只保留了色情交易这一块,去掉了器官买卖的情节。

徐江杀死黄翠翠,是为了向赵立冬献媚讨好。

在剧中,赵立冬主动承认错误,只得到党内处分的惩罚。

原著设定暗黑太多。赵立冬的亲戚得了尿毒症,徐江趁机献媚,于是杀掉黄翠翠。

请注意,尿毒症患者肾脏移植,并不一定需要换双肾。徐江为了最大利益化,在黄翠翠活着的情况下,就摘掉她的双肾。

在徐江和赵立冬眼中,黄翠翠就是一具可以随意摘取的人体器官。

赵立冬主动承认错误的方式也很别致,声称他对此事一无所知,全部都是徐江和亲戚之间的交易。

明明是施害者,却伪装成受害者,赵立冬的阴险令人发指。

按照原著设定,黄翠翠的死和老默的死,是一种对照。

黄翠翠被官员杀死,老默被商人害死,官员指的是赵立冬,商人指的是高启强。

这个设定也证明京海的黑暗,官商勾结。

网上有种观点认为,京海暗示了两大城市——能不能说得通,大家自行体会。

《狂飙》大结局后,它的评分从9.1跌落到8.7,也能看到观众对结尾的不满。

事实上,《狂飙》的编剧知道如何写好故事,只是图书和影视剧有两个不同的那啥标准。

我佩服徐纪周导演,也心疼他戴着镣铐跳舞。

那啥是导致《狂飙》没能呈现出最佳状态的主要原因。

比如说,剧版中安欣和孟钰的分手。

李响的死亡对安欣有很大影响。他知道,如果自己一旦和孟钰结婚,那么孩子就会成为他们的软肋。

安欣为了正义,献祭了自己的爱情。

问题是,这样的处理,反而让孟钰像个傻白甜。

孟钰明明知道安欣是个工作狂,他给不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她却极力推动婚礼事宜。

原著的设定就比剧版要好,孟钰明白安欣不适合当老公,主动提出和安欣分手。

剧版让安欣在婚礼前提分手,应该是受那啥影响。

这样做能给安欣镀一层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金光。这样的安欣更伟大,更悲情。

问题是,这种处理伤害了孟钰,我们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有独立思想的现代女性会有的表现。

孟钰出生于1975年,说现代女性不过分吧。

它也让安欣变得虚假,很多网友都认为,生活中没有安欣这样的人。

人物可以理想主义,但人物不能不接地气。

剧中的安欣像个只会工作,不懂恋爱的机器人。不可否认,他爱冲动,有着不被世界改变,一定要改变的少年意气。

但是,如果让他适当增加一些人的气味,安欣就会动人得多。

原著中,孟钰主动甩了安欣,不影响安欣继续追求正义,也能让他的形象更真实一些。

我总觉得安欣不接地气,因为他是伟光正主人公的最新代表,他有宣传的作用。

这背后的逻辑是,个人可以为国家奉献一切。

如果一味强调宣传,就很容易削弱艺术表达。创作者知道,观众也知道,那啥的人未必知道——或者知道也不在乎。

表演艺术家赵丹说过,“管得太多,文艺没希望。”

可悲的是,这句话在今天还能让人有共鸣。